“煤改氣”背后的動因和戰略意義,你知道多少?
近年來,環境污染日益受到重視,綠色環保成了全民關注的話題,而綠色發展則被提上國策的高度。綠色發展的重點之一,“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為推動綠色發展,國家“十三五”計劃將能源結構的調整和改革作為一個重要項目,“煤改氣”清潔能源供暖改革政策隨之落地。
能源調整之于國家有何要義?采暖改革將為綠色發展帶來什么?關于“煤改氣”背后的動因和戰略意義,你知道多少?
能源戰略關乎國家未來
關于能源結構調整,表面上看來是國家為治理環境污染制定的戰略考慮。其實,背后的動因并非這么簡單,它是出于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決策。
眾所周知,能源是社會活動的重要保障條件,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近年來,由于經濟發展的要求和不斷減少的能源資源,世界和中國的能源安全都出現了許多問題,其引發的沖突乃至戰爭與日俱增。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今后國家未來的命運將取決于能源的掌控。為了應對能源格局的變化,各主要國家都在積極加快制定和調整能源的戰略方針,基本上都是以大力推動能源領域和科技研發,掌握未來能源發展主動權為大體方向。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國家之一,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數量的五分之一,但能源結構還處于煤炭階段。以煤為主的一次能源結構還是不利于長期發展的,而且我國的節能減排技術推廣緩慢,導致主要能源平均利用率長期偏低,造成了奢靡的資源浪費和嚴重的環境污染。
只有調整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才能有效減少排放,從根本上解決霧霾等嚴重的環境問題。除此之外,還要加快發展新能源,使我國的能源產業釋放更多的正能量。
煤改天然氣效果顯著
在治理大氣污染、改善能源結構方面,提供氣體燃料是一個具體的途徑。2017年6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十三部門正式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提出加快推進天然氣在城鎮燃氣、工業燃料、燃氣發電、交通運輸等領域的大規模高效科學利用。意見還確定要逐步將天然氣培育成為中國現代清潔能源體系的主體能源之一,要求到2020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力爭達到10%左右。
為加快推進天然氣新能源的普及和應用,自2017年,北方“2+26”城“煤改氣”工程大舉推進。而為解決“氣荒”問題,切實改善民生,國家還落地實施擴大天然氣進口的重要舉措。多措并舉,保障能源結構調整的順利進行。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及進口量同步增加,煤炭消費占比也有顯著下降。根據國家統 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4月,中國天然氣進口682萬噸,同比增長34.2%,天然氣進口連續7個月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
另外,自“大氣十條”實施五年來,我國煤炭消費總量下降了近4億噸,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67.4%降至60%左右。而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細顆粒物分別下降了1493萬噸、561萬噸和408萬噸,是歷史上排放量下降最快的時期。
關于“煤改氣”,全國已完成電代煤、氣代煤約600萬戶,其中“2+26”城市完成475萬戶,建成約1萬平方公里“散煤禁燃區”。
這些數據表明,天然氣新能源主體化的政策落實,切實為我國大氣污染的治理以及能源結構的調整,帶來了顯著的效果。而北方“煤改氣”,也確實不失為一條行而有效的途徑。